基本信息

百折不挠

发音:bǎi zhé bù náo

简拼:bzbn

类型:褒义成语

结构:偏正式成语

正音:折,不能读作“zhē”或“shé”。

辨形:挠,不能写作“侥”。

辨析:~和“不屈不挠”;都有“坚毅、不退缩”的意思。有时可以通用。不同在于:~偏重指“不动摇”;多形容意志坚强;“不屈不挠”偏重指“不屈服”;多形容斗志顽强。~还含有“受到无数次挫折”的意思;“不屈不挠”没有。

用法: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形容意志坚定,坚持到底

出处:汉 蔡邕《太尉乔玄碑》:“其性疾华尚朴,有百折不挠,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。”

解释:折:挫折。挠:弯曲;引伸为屈服。无论遭到多少挫折;都不退缩;不屈服。

示例: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,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。

百折不挠

 

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,嫉恶如仇。有次,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,带进他家,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,遭到桥直的怒斥。不多时,官兵包围了桥家,因怕强盗会杀桥直的儿子,迟迟不敢动手。这时桥玄愤怒地喊道:“我难道能因为儿子的生命而放了这伙坏人吗?”催促官兵们赶快动手。结果,桥玄的儿子被强盗杀死了。人们称赞桥玄“百折不挠”,始终保持节操。

字逸仙,别号中山樵,世称中山先生,广东香山县人。清末,因见国势日衰,民族危亡,乃唤起同志,共组兴中会,为革命救国的团体;后递改为中国国民党,被推为总理。致力革命数十年,艰苦奋斗,百折不挠,终于辛亥一役,推翻满清,建立民国,改国体为民主共和。手创三民主义、五权宪法,手着建国方略、建国大纲,为革命建国的最高原则。民国十四年逝世于北京,二十九年国民政府颁令,尊为中华民国国父。

折:挫折。挠:弯曲;引伸为屈服。无论遭到多少挫折;都不退缩;不屈服。

折:挫折。挠:弯曲;引伸为屈服。无论遭到多少挫折;都不退缩;不屈服。

与百折不挠相关的成语

相关视频地址

与百折不挠相关的谜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