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
吞炭漆身

发音:tūn tàn qī shēn

简拼:ttqs

类型:中性成语

结构:联合式成语

用法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
出处:战国时,豫让受知于智伯。后,韩、赵、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。豫让为报知遇之恩,矢志复仇。于是漆身为厉,吞炭为哑,改变声音形貌,伺机刺杀赵襄子,事败而死。事见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、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。

解释:比喻舍身酬报知己或雪耻复仇

示例:我这番举动,也就如古人的卧薪尝胆、吞炭漆身一般。

吞炭漆身

 
春秋末期,晋国被智、赵、韩、魏、范、中行六家大臣所把持。公元前458年,智伯联同韩、赵、魏三家共灭范氏、中行氏并分掉了这两家的土地。公元前455年,智伯又要韩、赵、魏三家割地给他。赵襄子不给,并说服韩、魏与赵联合,于公元前453年灭掉了智氏。
晋国有个人,名叫豫让,原先在范氏、中行氏手下办事,默默无闻。后来投到智伯门下,智伯对他十分赏识。智伯死后,他发誓要为智伯报仇,杀掉赵襄子。他改名换姓,到赵襄子宫中的厕所里干以泥抹墙的杂活,身边暗藏匕首。不料赵襄子为人十分警觉,上厕所时,忽然心动,叫人把正在涂墙的豫让抓了起来,并搜出了暗器。豫让直截了当地对赵襄子说,他要为智伯报仇。左右想把豫让杀了,赵襄子却说:“他是有义气的人,我谨慎地避开他就是了。”命手下放豫让走了。
过了一段时间,豫让把漆涂抹在脸上身上。使人看上去像是患有严重皮肤病,又吞下炭去,使声音变得嘶哑。他沿街乞讨,他的妻子迎面走过,也没认出他来。一位最知心的朋友认出了他,流着眼泪对他说:“以你的才干,去给赵襄子办事,一定会得到他的尊宠和亲近,那时你要报仇还不容易吗?何苦一定要把自己作践成这副模样!”豫让说:“在人手下为臣,心里却想着杀他,这是怀二心以服侍其君。我之所以要漆身吞炭,就是要让天下以及后世怀二心服侍其君的人感到羞愧!”
豫让躲在赵襄子必定要经过的一座桥下。赵襄子来到桥头,那马忽然受惊。赵襄子说:“这一定是豫让!”左右立即把躲在桥下的豫让揪了出来。赵襄子见豫让这副模样,不禁叹息流泪道:“豫子(“子”是古人对人敬重的称呼),您为智伯已经成就了美名,而寡人饶恕过您一次,也已足够了。您自己看着办吧,寡人不再放您走了。”赵襄子手下立即将豫让围了起来。
豫让要求赵襄子脱下衣服,让他用剑砍衣,以表示已经为智伯报仇。赵襄子答应了。豫让达到目的后拔剑自杀。

诸葛靓后入晋,除大司马,召不起。以与晋室有讎,常背洛水而坐。与武帝有旧,帝欲见之而无由,乃请诸葛妃呼靓。既来,帝就太妃间相见。礼毕,酒酣,帝曰:“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?”靓曰:“臣不能吞炭漆身,今日复睹圣颜。”因涕泗百行。帝于是惭悔而出。帝语和峤曰:“我欲先痛骂王武子,然后爵之。”峤曰:“武子俊爽,恐不可屈。”帝遂召武子,苦责之,因曰:“知愧不?”武子曰:“‘尺布斗粟’之谣,常为陛下耻之!它人能令疏亲,臣不能使亲疏,以此愧陛下。”  杜预之荆州,顿七里桥,朝士悉祖。预少贱,好豪侠,不为物所许。杨济既名氏,雄俊不堪,不坐而去。须臾,和长舆来,问:“杨右卫何在?”客曰:“向来,不坐而去。”长舆曰:“必大夏门下盘马。”往大夏门,果大阅骑。长舆抱内车,共载归,坐如初。

比喻舍身酬报知己或雪耻复仇

比喻舍身酬报知己或雪耻复仇

与吞炭漆身相关的成语